津市宗教景观揽胜

发布时间:Dec 1, 2020 | 作者:钟月




宗教,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,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。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道教、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。以我的人文知识和阅读视野而言,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,全国像津市这样五大宗教同驻一地的小城,可谓绝无仅有。津市之所以在湘西北地域能声名远播,其原因自然很多,而五大宗教同驻一城的景观,实在是这座城市的一枝独秀之处 。现在,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城市的宗教画卷,看看各自的别样风景吧。



古大同寺

古大同寺始建于唐代,经元明清各代扩建,规模日渐宏大,其殿宇恢宏,香火鼎盛,盛极时寺内僧众多达200余人。据传古大同寺曾为九祖道场,东方初祖达摩禅师曾在此驻锡,历代高僧亦设坛讲经,乃享誉九澧十方丛林之盛名。


大同寺.jpg
◇古大同寺


古大同寺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,是在清同治末年,至光绪五年始竣。至此,整个古寺修葺一新,其山门、前殿、大雄宝殿、斋堂、禅堂、念佛堂、藏经阁、延寿堂及寮房等规制齐整,气势非凡。


大同前庭.jpg

◇古大同寺前庭一览


古大同寺每年都要举办如“祈祷世界和平法会”、“普佛法会”、“盂兰盆法会”、“放生法会”、“神像开光法会”等佛事活动,盛况空前。其寺内文物珍藏颇丰,汉朝鎏金飞马,唐制古瓶,铁禅所绘丈五巨幅松鹤图等。1998年,台湾佛经基金会捐赠该寺大藏金全套计80 余箱,1078部5048卷,藏于新建的藏经阁。实为佛品中的稀珍。


药山寺


药山寺始建于唐初,相传为尉迟恭督建。唐德宗贞元(785—805)初年,惟俨禅师来到药山寺住锡,前后开坛弘法40余年,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市井信众,均恭礼接待。他广纳弟子,归宗者千余,寺院规模宏大,形成了“日有千人拱手,夜有万盏灯明”的壮观景象。


药山寺.jpg

◇药山寺


在中国佛教史上,药山是与惟俨禅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唐朝大诗人李商隐,朗州刺史李臯,相国崔群,常侍温等都曾到过药山寺访禅问道。惟俨的后代弟子中,有许多高僧曾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流传至新罗(古朝鲜),日本和越南,并大行其道。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开创者,虽说不是惟俨的在传弟子,但佛学界仍推惟俨为祖师,且将药山誉为祖庭。


竹林.jpg
◇药山寺之竹林禅院


曹洞宗在南宋时由日本僧人永平道原传入日本,在福井县永平寺设中心道场,传播曹洞宗,现有弟子近千人。自1983年以来,日本佛教界先后8次组织寻根拜祖团来药山朝谒祖师及祖庭,可见其海外之影响。现药山已全面修复,颇具气象。如今,寺前两颗千年古树(榔树,罗汉松),至今保存完好,以其饱经风霜的苍劲躯干,向人们传递着千年香火的鼎盛记忆。


嘉山寺

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”。嘉山地处津澧南部,由西南自白云山、金刚山蜿蜒而来,素有“洞庭天下水,嘉山天下秀”的美誉。嘉山之颠,可东观八百里洞庭,南望万顷稻菽,西眺武陵群峰,北望澧水东流。站在此处,俯瞰四周,览尽物事,的确是一个宗教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嘉山胜境。


嘉山.jpg
◇新洲境内嘉山


据载,西汉初,嘉山峰顶修建了孟姜女庙即贞烈祠,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。千百年来,湘鄂边境地区祭祀者络绎不绝,香火不断,拜谒者众。


姜女庙.png
◇嘉山姜女庙


贞烈祠前有望夫台,其侧有镜石;山上有竹名绣竹(又名刺竹),细叶如缕,据传均为孟姜女之遗迹。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,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俯拾皆是。一千多年前的旷古大发现即敦煌石窟藏经洞中,就发现了经整理后的《孟姜女变文》卷子。有专家考评,变文的内容就是根据嘉山孟姜女原型塑造的。澧州人明代两部尚书李如圭,是他第一个把流传在澧州一带的传说确证下来,并建祠撰文纪念。清两江总督陶澍曾亲临嘉山,写有《嘉山怀古》五言长诗一首,对孟姜女的事迹大加褒扬,历代流传,为后世赞颂。


中武当道观


中武当,位于关山西峰,为九澧名道观之一。道观始建于唐代,后毁于大火,明代朱元璋孙子华阳王朱悦耀重建武当殿宇。当年道观,高古空灵,气势恢宏,若登高临顶,放眼远眺,水天一色,白帆点点,阡陌绿野,烟笼苍茫,好一派福地仙境之气象。


中武当.jpg

◇中武当道观


道观门首,有石额“中武当”匾赫然在目。檐墙上“八洞神仙”七色彩绘闪耀。入正殿,有石碑一块,镌“廉洁”两字,碑文乃明朝理学家朱熹手笔。正殿上方供有“真武祖师”像,铜铸金身,重五百斤。《武当行宫记》中载:“真武原名元武,为净国王之子,少时神灵,入武当山中修练四十年,唐人建庙崇祀。至宋代,因辟讳,将元武改为真武。”其殿前柱上悬有楹联一副曰:“利锁名缰,笼络多少好汉;晨钟暮鼓,唤醒无数痴人。”祖师案前摆有陨石一块,质地白章,系清朝某年陨落山上,乡人拾得后敬奉于祖师殿,供人玩赏。左右有钟鼓楼,后殿供有王母娘娘和九天玉女像,两侧为客厅与道士居处,后殿为黄经楼,专事收藏道家经典。


道观一景.jpg

◇道观一景


中武当观前不远处,有雌雄双井,其水左清右浊。道观周围有云雾茶树数百株,昔时道士们常用井水煮茶待客,佳茗甘泉,清润可口,令旅人赞不绝口。如此景象,现已不复存在,由于年代久远,这方道家福地,渐显破败之相,惜乎可叹。


朝阳阁

朝阳阁,建于津市大码头渡口,亦属佛处,供奉吕仙(吕洞宾,相传八洞神仙之一)。相传清朝年间,津市富户禹某赴岳阳途中,因风寒卧床不起,忽遇一道士自荐疗救,急施以各种术法,竟不药而愈。禹公拜谢,且叩问道长庚性居处,道士答曰,姓吕,住澧州三洲村(津市在清朝年间曾一度名为三洲村),道士言毕,遂遁隐之。禹公归家,便遍访三洲村诸道观,却杳然黄鹤。禹公后思之,其道人姓吕,疑为神仙吕洞宾降凡赐福,于是经年祷念不已。


朝阳阁.png

◇旧时朝阳阁

清咸丰五年,为供奉这位心系庶民的真神,禹公广联津市商贾各户,募集资材,于大码头河畔建成了朝阳阁,并精塑吕洞宾金身像供于阁内。朝阳阁,系三层,底为砖砌台基,中开拱门供人朝香,整个建筑全系木质结构,不用钉铆,一色的红柱雕栏,飞檐拱顶,煞是壮观。1974年,因修建沿江石堤有碍,故将朝阳阁拆除,引为憾事。


刘公庙


明清时,津市市区罗家坡小河上架有一 座拱桥,桥头便有一庙,曰刘公庙。刘公何许人也?相传是一位民间相命大师,他于津市在遭灾之时,用他的善卜之术安解庶民焦慌,使其得缓解,渐次度过灾期,人们为感念于他,故建庙祭之。


金佛寺.png
◇金佛寺(刘公庙原址)


刘公庙原庙宇,其门上方嵌有“三洲是赖”四字。庙墙檐口彩绘“八洞神仙”像,庙前有石槽,供敬神者宰牲之用。进庙门,左右置有钟鼓,中央设三足鼎立之高五尺铁铸香炉于神龛,专供善男信女还愿时咏唱刘公恩德之所用。刘公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,特别是农历新春,庙前持三牲拜祈刘公者摩肩接踵,络绎不绝,极一时之盛。


福音堂


1902年,基督教始传津市,由芬兰国传教士首先创办并修建了基督教福音堂。1915年,成立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,会址设津市福音堂,总会辖津市、慈利、大庸、永顺4个公会,在集镇和农村设37个区会。1920年,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易名为中华基督教信义总会,辖区不变。


福音堂.png

◇福音堂(原火花幼儿园旧址)


当时的教会,相继有芬兰籍牧师、教师、医师70余人,来津传教并新办学校和医院,如津兰幼稚园(原火花幼儿园旧址),津兰小学(津市一完小前身),津兰医院(现人民医院前身)。此外,他们还帮助建立了信用合作社和信生染织厂。


新福音.jpg
◇新建的福音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基督教福音堂的芬兰国传教士相继回国,教会活动即行中止。改革开放后,基督教活动得以恢复,有关方面及时落实宗教政策,将原火花幼儿园处归还给教会,修建了1300平方米的新教堂。其后,曾在津市工作过的芬兰友人及其后裔,曾先后十余次组团来津故地重游,探亲访友,传为佳话。


清真寺


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初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清真寺原座落在市内三洲驿街,是澧水流域一座较大的伊斯兰古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清真寺原有房地产二处,占地面积1.186亩,清真寺主体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,大殿可容500余人礼拜。另一处房产在原回民巷旁,出租给本市一回民经营牛肉米粉馆。五十年代,由于火灾,清真寺主体建筑被烧毁,仅剩下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屋。八十年代中期,应广大回维族穆斯林的诉求,清真寺得以重修。


清真寺.jpg

◇清真寺


清真寺最为看重的是伊斯兰的“古尔邦”节,相当于汉族的春节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·古尔邦,或称为尔德·阿祖哈。“尔德”是节日的意思。“古尔邦”和“阿祖哈”都含有“牺牲”“献身”的意思,所以,一般把这个节日叫“牺牲节”或“宰牲节”。也译作“库尔班”。我在政协工作时,曾有幸参加过他们的一次“古尔邦”节,身临其境,很有意思,看到回民们别开生面的场面仪式,足见他们的虔诚和信仰多么笃定,令人感怀。


天主教


津市天主教堂,始建于1885年,由西班牙神甫入津布道,并开办育婴堂、收养弃婴,广施济世,深得市民赞许,声名极佳。后神甫着力开化,入教者渐次增多,规模日众。为适应发展需要,1922年,主教堂迁徒澧县,津市为其主教堂区之一,辖新洲、渡口、拖枪口、清化驿、顺林驿、大中堰、盖溪桥、张家厂、如东铺、永镇河等分堂。


天主教堂.jpg
◇新建的天主教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由形势所迫,西班牙神甫们无奈回国,教务就此中断。1954年,澧县教区神甫到津市管理教务、修缮教堂、宗教活动开始恢复。十余年后,“文革” 来袭,其教务活动瞬间偃旗息鼓,销声匿迹。直到1982年,天主教堂才慢慢恢复活动。1993年,在建设路天后宫处择地建设教堂。2000年4月,市天主教召开全体教友会议,成立市天主教爱国委员会。津市的天主教现有信众400多人,多年来一直按照教规,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。


笔者曾在一首《你好,津市》的长诗中,有过关于津市宗教文化的描述,现录于此,权作补遗。




晨钟暮鼓梵音绕 古佛青灯钟罄响

古大同寺药山寺 白云道观中武当

惟俨禅师设经坛 秉持德善名远扬

淡云霞影照松泉 儒宗禅修倚履杖

拈花莲台青烟袅 静虚庵堂信众旺

三界五行路漫漫 佛道共济运数长

大码头前朝阳阁 祭祀吕仙解悬梁

刘公大庙拜谒地 香火鼎盛名远扬

后湖南隅静穆地 芬兰传教福音堂

兴办学校并医院 济善襄助建纱厂

普世文明广布道 倡行博爱意味广

百年功德映丰碑 津澧民众切勿忘




作为五大宗教同驻的城市,津市的宗教进程历数百年之久,其间有繁盛,亦有衰落,就像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卷一样,会留下不少旧渍和污迹,这是在所难免的。毋庸置疑,在长期艰难的生存空间中,由于种种原因,尚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,这是客观历史造成的。应该相信,随着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,一个全新的宗教风貌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。无论怎样说,这种五大宗教同驻一城的罕见景观,不能从我们的历史回眸中抹去,应该成为津市人城市记忆中的珍藏。